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,近日有媒体梳理各城市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,公布中国消费力最强城市排名。统计结果来看,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重庆、武汉、成都、深圳、南京、苏州和杭州。

四大一线城市中,北上广夺得前三,其中上海和北京均破了万亿元,在十大城市中遥遥领先。而深圳仅排名第七,不仅远远落后于广州,还被重庆、武汉和成都甩在身后。

北上广“买买买”能力最强,杭州“亮了”

从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,前十大城市中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占据前三甲,分别为12668.69亿元、11747.68亿元、9256.19亿元。新一线城市中,重庆、武汉、成都同样表现亮眼,分别居于第四、五、六位,其中武汉和成都还保持了双位数增长。而深圳虽然是一线城市,社消零总额却掉队北上广,以6168.87亿元排在第七位。

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来看,2018年城市消费力增速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。泉州、福州、南昌、武汉、成都这五座南方城市增速占据前五位,分别达到12.3%、11.3%、11.1%、10.5%和10%。 而天津、北京、哈尔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慢,分别达到1.7%、2.7%和4.2%。北方城市消费增长相对南方城市滞后。

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发布报告称,南北地区经济差距自2013年开始持续扩大,北方地区经济占比开始大幅下降。这其中,产业结构是一大关键。北方重工业、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显著高于南方,相比之下,近年来新增高技术产业则呈现南方活跃、北方相对滞后的态势。

新一线城市中,杭州的消费能力正在崛起。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,杭州以41615元的成绩排名第四,仅次于一线城市的北上广;而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,杭州以61772元的成绩排名第四,仅次于上海、北京和苏州。

杭州的消费实力也体现在其“双十一”的战绩中。《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报告2018——“双11”十年大数据透视》显示,2017年 “双11”,杭州人花了57.8亿元,在全国“剁手”排名中位列第三,位列上海、北京之后。而在人均消费排名上,杭州更是超过北京,仅次于上海,位列第二。

深圳消费为何不如二线城市?背后有三大理由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来看,深圳都明显掉队一线城市,甚至不如部分二线城市。

2018年,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68.87亿元,在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七。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,深圳2018年达到40535.02元,落后于上海、北京、广州和杭州;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,深圳以57543.6元的成绩排名第九,不仅落后北上广,连宁波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都将其甩在身后。

深圳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,消费能力为何掉队?Wind结合数据和券商分析,总结出三大理由:

首先,深圳由于地理原因,消费能力被香港分流,同时周边地区又缺乏消费吸引力。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称,香港是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,深圳紧挨着香港,出入香港购物十分方便,所以深圳当地有很多人会到香港购物,导致相当一部分消费外流。另一方面,深圳作为非省会城市,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显然不如武汉与成都这种单核省会城市。

第二,深圳的土地面积及常住人口,制约了当地的消费能力。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,北京的土地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,上海市6340平方米,广州是7473平方公里,而深圳仅为1996.85平方公里。从人口来看,2018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只有1302万,非户籍人口就占到了848万。这就意味着,人们来深圳打工却将部分收入寄回家乡,家庭花费的比重很低

此外,深圳居民的杠杆水平高于北京、上海,制约了当地消费。据中信建投测算,以存贷比为指标,2014至2017年,上海、北京的杠杆水平分别低于90%和60%的重点城市,而深圳居民存贷比在2016、2017年分别达到115%和125%,仅次于厦门。

中信建投分析称,深圳年轻人口比例较高,同时保持人口持续净流入,年龄结构导致财富水平略低,造成居民存贷杠杆较高。
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,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.3%,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.1%,拉动经济增长3.8个百分点。2018年9月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。此后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成都、重庆等城市相继推出行动计划,加快推进核心城区商业建设。

深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深圳市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与香港、广州错位发展,争取成为国家第一批国际消费中信建设试点城市,和立足华南、面向全国、辐射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。